2010年前后钱币考古学术之关于"明""刀"的话题再次响起。
考古学术上的东西往往“先到为师”“署名权”,哪位第一个所将研究成果公布于众,就以此为名。明刀是燕国法定货币,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中大量挖掘,由于币为刀型,其上多铸有一“明”字,故这种刀俗称明刀。随着出土量加大和研究的深入,对其“明刀”考证引发了质疑。
引发这一质疑的还在于如果明字说不过去,称明刀,刀型倚在,而方孔圆钱所称‘’明刀‘’实在过于迁就。
图1 战国方孔圆钱
之所以说明刀说不过去,对“明”字的质疑,主要有上海博物馆前馆长汪庆正先生和大藏家郭若愚先生。
图2学者对“明”字的质疑
暂且认为是“明”字,明一、明二、明三和明四都有出土,下图为上海博物院“明四”截图,“明”字对面是“四”、其他分别是“一”、“二”、“三”,为什么还要出“明刀”,那“刀”就应该是个数字。上海博物馆称称“易字”,易四见图3。
图3 上海博物馆馆藏易四
“明刀”的学术探讨和争议已经不是近年的事情了,虽然学术界早将这种方孔圆钱称“易匕”、“易刀”、“召刀”等,“明”字从地域、字形、字意应该是什么字;何以方孔圆钱“刀”意?定论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