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宝福局咸丰大钱
咸丰元年(1850年)正月,广西金田村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很快蔓延到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邻近太平军与清军鏖战的战场,省内天地会、金钱会十分活跃,百姓人心惶惶,纷纷囤积钱粮,以备战或逃难时使用。由于挤提和兑现钱票,福州钱庄的现钱、银两被提空。闽浙总督王懿德将新铸二万六千串铜钱贷给钱庄,仍无济于事,社会秩序大乱。福建地方官员会同地方乡绅研究对策,大家比较一致认为必须增加货币供应量,办法是铸大面值钱。为解决财源,宝福局在没有征得中央同意便开铸成丰大钱。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十八日,也就是在大钱开铸后,闽浙总督王懿德才向朝廷奏报:“惟事关创始,自应奏明请旨,再行筹办。但闽省军务紧急,经费不资,民用支绌”,“在籍绅士尚书廖鸿荃等呈请变通,以济时艰”。福建先斩后奏的做法朝廷并未问罪,宝福局的做法恰好与朝廷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筹款的意图不谋而合,朝廷不但不怪罪福建擅自开铸大钱,还下诏书褒奖福建省及时铸行大钱。上谕日:“福建素称瘠区,(开铸大钱)办理已有成效,各省情形虽有不同,亦何难设法办理”,要求各地学习福建省,以最快速度克服困难铸造大钱。
一、宝福局咸丰大钱重量、钱径、材质
福建铸造咸丰大钱与户部宝泉局不同,是从当五到一百同时试样、铸造。宝福局先后试铸了超过六款构思独特、钱文优秀、华丽美观的系列成丰大钱,以后实际只选择了其中三套铸造发行流通钱。宝福局咸丰大钱不仅重量、直径超出部颁标准,铸造质量也更加精工细作。当宝泉、宝源局大钱发行后受到市场抵制和贬值的时候,宝福局大钱入市并没有受到百姓和商界抵制,顺利进入流通,成为全国铸行咸丰钱的一个特例。
宝福局为了表示大钱贵重让百姓接受,全部使用红铜,是全国除新疆外惟一的一家。使用红铜不仅仅为表示大钱身价,也有防伪的意图。传说宝福局咸丰大钱的材质是熔铸旧炮铜,多本钱币书籍有载。笔者认为宝福局铸造如此多大钱,掺用炮铜更可信。
二、宝福局大钱的特色
1.用料优良。除新疆各局外,全国所有铸钱局当一百以下大钱都使用黄铜,惟有宝福局大钱使用一种色泽较深的红铜。红铜材料告罄时,宝福局也曾铸造过黄铜、青铜大钱,铸工相对差一些,钱径和厚度略小,数量很少。
2.铸造精美。明清以来,福建手工艺品闻名遐迩,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德化工艺瓷器、安溪竹编等都精美绝伦,福建局明朝钱币精细工整。多数宝福局咸丰流通大钱字口峻深、轮廓分明,一些大钱达到其他钱局母钱、样钱的水平。
3.书法优秀。宝福局咸丰大钱的钱文书法在所有咸丰大钱中也是最优秀的,不同版别系列钱币的书法也不同。多数钱文的楷书秀丽、端庄,尤其是通宝系列大钱书法类黄山谷体,遒劲、潇洒,最为出色;重宝系列大钱楷书雄伟、大气、稳健。
4.厚重超常。根据户部成丰三年(1863年)十一月制定的重量标准所铸造的大钱,当十至当千,厚度在2~5毫米之间,直径最大是当千大钱,约63毫米,重70~80克。而宝福局当五十大钱的厚度达5~6毫米,重100克左右,当百大钱厚度7~8毫米,重约200克。
5.钱文别致。户部宝泉局咸丰钱称谓:小平称“通宝”,小平至当五十大钱称“重宝”,当五十以上大钱称“元宝”。宝福局咸丰小平钱也称“通宝”,而大钱分别为“通宝”和“重宝”系列,不同面值同样称呼,宝福局大钱方案比户部标准更富创造性和想象力:(1)“通宝”系列,发行流通钱。(2)“重宝”系列,发行流通钱。(3)“重宝”钱背缘计重系列,发行流通钱。(4)“通宝”大字版系列。(5)“重宝”钱背肉计重系列。(6)不成体系试铸版,如钱面有“大清”二字,钱背不纪局名,无计重,异书肉记重大钱等。
图1. 宝福咸丰通宝系列字面
图2.宝福咸丰通宝系列背面
图3.宝福咸丰重宝边计重通宝当二十字面
图4.宝福咸丰重宝边计重通宝当二十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