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钱币反假 > 查看正文

第三套人民币防伪与鉴别(下)

第三套人民币假币

第三套人民币流通期间,假人民币制作方法呈多样性,出现了以手工描绘方式、石印印制、蜡版油印、誊印和机制假币等类型。
    当时机制假币主要流散在广东、福建一带,其中发现台湾地区中央印钞厂制作原版的假币。此外在广西等地陆续发现了石印和木刻假人民币,这些假人民币制版技术粗劣,印制工具简陋,套印定位基本不准确,造成假人民币人像、线条等部位严重失真或图案不完整,在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该假人民币极易鉴别。
    从第三套人民币流通情况来看,该时期伪造假币总量相对较少,变造假币开始出现,主要通过揭页、拼凑移位方式来进行。

变造人民币

变造货币是指在真币的基础上,利用挖补、揭层、涂改、拼凑、移位、重印等多种方法制作,改变真币原形态的假币。

变造货币之拼凑假币,通过将数张真币移位剪接,将真币抽张下来的部分拼接成一张新的货币。 

变造货币之揭页假币:将真币进行揭页后,将另一面采用复印、木刻套印和描绘等方法进行粘贴后形成新的货币。

伪造人民币

伪造货币是指仿照真币的图案、形状、色彩等,采用各种手段制作的假币。

伪造货币之手工描绘假币。这类假币的伪造者凭借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模仿能力进行伪造。伪造分子采用市售的绘画颜料、油漆、广告色,以手工绘制的方式,通过仿照真币的图案、颜色、主景、底纹、花边、团花等特征,假币纸张一般采用民用纸,这种假币的人像失真度大,图纹形状不规则,线条不直,色彩与纸张结合不牢,花纹、图案可溶于水,市场中该类假币较少。

伪造货币之描绘假币(手工描绘+木刻套印)。这类假币主景、行名等部分一般采用手工描绘方法,一般失真度较大,边框和花苞部分,采用木刻套色印制,图案会出现明显移位现象。

伪造货币之石版刻印假币。这类假币主要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多为边远地区、山区或农村。制假分子通过将石版磨平,用刻刀将人民币图案反刻在石版上,制成假币印版,选用与人民币油墨近似的颜色,人工上色后印到民用纸上。此类假币因版材质量差、制版技术落后,纸质一般较为低劣,人像及图纹失真度大,图案发虚,有渗墨现象,因此伪造的假币极易识别。

伪造货币之木版刻印假币。这类假币主要采用木版刻制,根据票面不同颜色,人为分成几个部分图案,分别刻制木版,然后套印。该类假币套色较少,颜色偏差较大,线条粗细不匀,线条出现断裂或重叠,浅花、人像失真,画面比较呆板。

伪造货币之蜡版油印假币(手工刻印)。国内未出现复印机之前,人们多用油印机复制各种文件及小批量书报。制假分子借此设备用蜡纸刻制人民币图案,选用民用纸油印后,制成油印假币。在手工刻制时,因用力不同,有时蜡版会出现破损,在印制时破损地方会出现油墨堆积现象。另手工刻制蜡版时,一般人像等圆形部位不宜刻制,因而人像、花纹等失真较大。

伪造货币之蜡版油印假币(誊印)。制假分子采用誊印机对钞票进行电子扫描刻版,仿刻钞票图案,制成油印印板,然后进行伪造的一种制假行为。与真币相比,假币油墨无光泽,因为采用电子制版,在放大镜下观察,版纹图案均呈点状结构,线条图案模糊,印迹边缘有油渗现象,该类假币极易发现,因而在流通中比较少见。

伪造货币之复印假币(黑白复印)。此类假币是利用黑白复印机进行假币制作。一般将钞票复印后,采用水彩在假币纸面上进行涂抹,色彩与图案是脱钩的,这类假币一般会在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出现。

伪造货币之黑白复印假币(黑白复印+木刻套印)。此类假币是利用黑白复印机将真币主要图案复印后,另外用木刻仿照真币底纹,再用彩色油墨进行套印合成,木刻部分一般采用直线条,与真币相差较大。因假币纸张是采用复印机专用纸张,所以该类假币荧光反应较为强烈,极易发现。有时制假分子为掩盖纸张荧光,会采用较浓的乌龙茶涂抹,造成假币纸面发黑,在清点时也易发现。

伪造货币之拓印假币。是指制假分子用真币作母版,利用化学药水浸泡真币,当墨膜发软后用薄纸覆盖后加压,使其正反面图案转移到薄纸表面上,再将有图案的薄纸粘合在一起形成一张假币。此时作为母版的真钞图案、颜色均遭破坏。此类假币最早出现在广西,这种假币最大问题是油墨呈反向,要通过油的渗透性将背面的油墨图案呈现出来,因此该类假币除图案较淡外,手工清点时,假币纸面上因油质极易被发现,机器清点时,该假币纸质荧光反应较为强烈,也极易发现。

壹角券(一九六O年版)机制假币
    随着枣红版壹角券价格上升,钱币市场也出现了假壹角券,这类假币一般在收藏领域流转,其主要特征是:
    (一)采用胶印印制,纸张较厚无挺度;
    (二)在紫外光源下,纸质呈荧光反应;
    (三)正背面花纹隔色线条套色不准,有断裂、重叠现象;
    (四)油墨无光泽。

壹角券(一九六二年版)机制假币
     近年来“蝴蝶版”壹角券假币在钱币市场时有发现,其主要特征是:
    (一)采用普通纸张印制,纸张光滑无挺度;
    (二)水印采用淡黄色油墨印制在纸张表面,在紫外光源下有清晰显示;
    (三)背面主景菊花图案中,浅棕与浅绿色花纹套色不准,有断裂、重叠现象。

壹元券(一九六0年版)机制假币
     一九八二年三月在福建发现,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纸质松软、偏厚,纸面发黄;
     (二)五星水印图案轮廓模糊;
     (三)正面左上方衬托民族文字的接线花纹出现叉缝;
     (四)假币颜色偏淡,国徽红色较灰暗。

贰元券(一九六O年版)机制假币
    近年来随着钱币市场兴起,第三套人民币也出现新版假币,这类假币一般在收藏领域流转。该假币主要特征是:
    (一)采用胶印印制,纸张平滑无挺度;
    (二)水印采用淡黄色油墨印制在纸面上,在紫外光源下清晰显示;
    (三)正背面花纹图案套色不准,有断裂、重叠现象。

伍元券(一九六0年版)机制假币
    该假币一九九一年在浙江温州首次发现,经查该假币采用照像分色后,手工制版胶印印制,与真币相比,假币有以下特征:
    (一)纸张上有一层腊质;
    (二)团花、花边等部位色差较大,且面背花边红绿相间时图案大小不一;
    (三)接线出线断裂或重叠;
    (四)无“国旗五星”水印。

伍元券(一九六0年版)机制假币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在上海长宁区首次发现。经鉴定该假币采用照像翻拍制版,多色套印而成。与真币相比,假币有以下特征:
     (一)纸质较薄,无挺度;
     (二)纸张内无水印图案;
     (三)采用胶印印刷,主景、花纹等无立体感;
      (四)真币背面印有“行长之章、副行长章”各一枚,假币则只有二枚相同的行长之章;
     (五)在紫外光源下呈荧光反应。

拾元券(一九六五年版)机制假币
    一九七八年一月,在福建破获一起台湾地区伪造的假币案。经查它是由台湾中央印钞厂伪制,此后在全国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先后有所发现。与真币相比,假币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纸质光洁度与挺度较差;
     (二)水印模糊,光芒线短而粗;
     (三)接线出现断裂或重叠。

拾元券(一九六五年版)机制版假币
    一九八二年八月在广东梅县的平远、丰顺先后发现香港不法分子制造的胶印假币。假币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纸张。假币天安门水印采用灰白色油墨印在正面的,平面侧视即可看见,在亮光透照下反而看不清;
     (二)印制技术。假币采用照相制版胶印机分次套印,版纹粗糙、深浅不匀、线条模糊,黑色发灰,版纹平滑、无凸厚感觉。
       (三)正面主景图案。假币正面人像粗黑,尤其是工人的鼻翼和嘴角有脏黑点;
      (四)花纹接线图案。假币正面民族文字下的四色花纹线大部分是错位,互不连接。
      (五)纸质在紫外光源下有强烈荧光。

拾元券(一九六五年版)机制假币
    一九九口年五月二十八日在广东发现,经鉴定该假币采用电子扫描分色机制版胶印而成。与真币相比,假票有以下特征:
    (一)纸质无弹性,挺度较差;
    (二)纸张内无水印图案;
    (三)主景图案、底纹等均呈点状结构;
    (四)正面人像模糊不清,表情呆板;背面天安门印制粗糙,层次不清;
    (五)正面梅花底纹接线重叠,线纹不清晰;
  (六)在紫外光源下,假币纸张呈荧光反应。

拾元券(一九六五年版)机制假币
 假币特征:
  (一)纸张由正、反两面粘合而成,手感略厚无弹性,在紫外光源下,有荧光反应;
     (二)水印采用白色油墨加盖在正面纸张的背部,图案失真;
    (三)采用照像制版,正面梅花、少数民族文字和背面花苞处图案接线出现断裂或重叠。

拾元券(一九六五年版)机制假币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在上海长宁发现,与真币相比,假币有以下特征:
    (一)纸质无挺度,无弹性;
    (二)接线图案模糊断裂、重叠,且无黄色油墨;
    (三)正、反两面花边部位套色错位;
    (四)水印是采用白色油墨加盖在背面;
    (五)在紫外光源下呈荧光反应。